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
文章出自:深圳佛教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08-10-6 浏览量:
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,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。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,地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,曾几何时,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;绿树成荫、鸟语花香,仿佛成为过去的神话;新鲜的空气已成为一种奢侈的悲哀;清洁的水源似乎只有电视广告中才得以一见;多少生命与财产被无情的洪水卷去。万物之灵的人们极力呼吁着自己的人权与生存,却在无情剥夺着无数动物的生命,我们的生活被钢筋水泥包围着,被喧闹嘈杂包围着,被工业的废气包围着。污染造成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,孕育过中华文明的黄河之水已近于枯竭,而长江沿岸的水土流失则使得特大水灾频频发生。
我国人口众多,人均资源的占有率低下,经济活动还不成规律,科学技术尚欠发达,众人对物质生活欲望无止尽的索取,给我们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。面对大自然的这样惩罚,如果我们还不能反省,如果我们还没有一点危机感,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检点自己的行为,终有一天,这个地球会不再为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庇护。
为此,保护生态环境是今天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。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,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,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。藏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如何从藏族传统文化中总结与提取那些环境保护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的知识也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。
藏传佛教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
2500多年前,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,他的智慧光明,照耀着在苦海中升沉起落的人们。从此,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,于公元前2年向北传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,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即汉传佛教,并且逐渐传入韩国、日本等地区;同时,佛教飘洋过海,公元十三世纪南传至泰国、缅甸、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地区,谓之南传佛教;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佛教传人西藏的称为藏传佛教。特别是近百年以来,佛法从亚洲传播到欧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广大地区,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1.藏传佛教中的万物平等思想
藏传佛教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是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”的缘起,无不从一定的因缘条件和合而互生,互相联系,互相依赖。《百业经》云:“诸般有情之苦乐,佛说皆由业所致。业种之因广无数,由此众生多。”依据经中所说,诸有情的一切善恶苦乐不是无缘无故生成的,一切的依报都是我们自身的业所感。藏传佛教依据缘起法的智慧主张生命只是一个过程,我们的生命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中不断轮回着,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、不常不断的。佛教认为,能够决定我们生命去向的,不是万物主,而是我们自身的业力,是我们的一切语言、行为、思想导致轮回的业。轮回的业归类为“恶十业”。其中第一恶业是杀生,就是有意识的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,生命就没有大、小之分。所以我们不但必须对此生此世负责,还必须对自己未来的生命负责,不断反省自我、提升自我,树立自尊、自律、自觉的精神。佛陀指出: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在佛性上是平等的。”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佛教的“四无量心”(慈、悲、喜、舍)当作修行者的最关切的事来发愿,如“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/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/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妙乐/愿一切有情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”
意思是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不曾享受过得幸福境界,让他们都做好事,积善因;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,让他们不再做坏事,积苦因;为别人身心都快乐而高兴;视众生如母,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。对于别人不论远近,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,众生平等。
2.藏传佛教中的保护世间万物的思想
藏传佛教认为杀生的罪过是很大的。其理由是,任何一个众生,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,是没有可更加爱惜的,而不怕死的众生是很稀少的。一切众生都具有生命,有着苦乐的感受。对于这些相同的原因,自己是如此,其他生灵也是如此。在佛陀的大悲心中,对于有情没有亲疏之分,一切都是平等的;既不会偏袒人,也不会偏袒动物—佛陀始终处在平等自性之中。包括小动物在内,凡是具有生命的,对于它们,我们根据自己的感受,是不可以伤害的,这是佛对弟子们的教诲。《大乘圣布施波罗蜜多经》中讲,“所谓生命,即是甚至对于缕蚁在内的有情,都是可爱的、珍惜的和惬意的。对于自己,生命也是可爱的、珍惜的、喜爱和悦意的。因此,谁也不愿意别人杀害自己,或指使他人杀害自己,以及随喜别人杀害自己。自己也不要杀谁,不指使人去杀谁,不随喜杀谁。所以,大菩萨是舍弃杀生的。在怀胎之中,皆爱自之命,珍惜自家命,亦应不杀生。”《章节经》中云:“一切有情生命皆可爱,遭受惩罚自然生恐惧,由此揣思自己之感受,不可鞭挞亦勿要杀生。”
藏传佛教提倡放生。放生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的最好实践。众生都贪生怕死,哪怕一丁点小海螺,稍稍碰一下,也知道赶快关上门,躲起来。佛说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,未来诸佛,救一命胜造七级的浮图,明白这个理,我们敢见死不救吗?在《正法念处经》中云:“戒律之中往生善趣的殊胜方法,即此布施生命之戒。”依此所说,即是善道善趣世界中获得圆满天人身和人身之因。由此,善根仍然不枯不竭,能成善果。尊者世亲曾说:“杀处所引而放生,如此惠济诸生命,舍弃伤害诸众生,定获长寿之果报。”按此说法,是能圆满获得长寿果报的。不仅如此,慈悲心等自然生起,善神为友,所有动物体认为亲而喜欢等,会得到很多功德。再者众人恭敬,无病无危害,快乐永幸福,生生世世敬信佛陀所行,不离三宝,最终会获得无上菩提之果……此在《地藏十轮经》中有所述。此外,为了上师善知识们长久住世,做此善行,会成为上师镶灾析福和自己延寿的因缘;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行此善,会成为能往生之因缘等,具有无量益处。总而言之,佛陀曾说:“一切有为之善业,放生功德为最大。”
佛陀又说: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,一切种类;所有功德,乃至一尘,我皆随喜”,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。六趣,即六道轮回,六道,指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;四生,指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四种。胎生的动物如人、马、羊、猫、狗等等,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;卵生的动物如鸡、鸭、鹅各种鸟类,它们的生命从卵孵化出来的;湿生的众生如蚊子、苍蝇、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,它们靠湿气出生;化生是无中生有,不借助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。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,十方世界所有众生,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。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,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。
综上所述,有人认为佛教的“慈悲喜舍”四无量心,就是佛教中最早涉及到的环保意识,佛教的“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”的宗旨,正是最早的环保理念。佛教的戒杀戒盗、放生、护生,就是尊重生命,关怀生命,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。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大慈大悲,也同样是对人类自身的大慈大悲!
回顾历史,佛教倡导的“慈悲”、“平等”、“不杀生”等思想曾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与自然、人与环境、人与万物生灵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做出过伟大的贡献。
免责声明:
1.来源未注明“弘法网”的文章,不代表弘法网立场,其观点供读者参考。
2.文章来源注明“弘法网”的文章,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,其版权归弘法网所有。未经本站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。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、网站转载,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(URL)。
3.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,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,均已注明来源,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,谢谢,阿弥陀佛!